哈佛商学院Bishop Lawrence教席校级教授迈克尔·波特和《财经》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何刚与台下嘉宾互动
2014年10月22日,北京,由华夏幸福、《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和《英才》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4产业中国年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围绕“产业大战略”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在当前互联网浪潮席卷下,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以及如何把握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新机遇。
来自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地区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创新角色》的主旨演讲。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除了依靠自然禀赋之外,更需要通过产业内的自生创新,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其次,创新是个系统工程,是资源、金融、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产业集群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机遇
当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超6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50%。互联网不仅催生出很多新兴产业,同时还正在与传统行业进行互融互通,这一态势将对产业整体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分析认为,由互联网引发的产业融合与创新所释放的“正能量”,将在中国产业版图中点亮更多的新增长点。
随着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信息产业和各个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也在不断升温。这一互通互融的态势正催生着更多创新点,带动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新变革,并终将改变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使得产业发展的模式发生了巨变,正在推动着产业的融通和创新。随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产业结构现状将得到改变,传统产业的创新附加值也将被激发出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类型的企业很难获得全方面的成功,产业聚集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正在凸显,并已逐渐渗透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新环境下产业链上的传统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拉长其价值链,从而放大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产业互联网”将成深化产业集群的助推器
在互联网浪潮下,企业的“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产业发展方式。而企业“互联网化”的精髓在于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并非完全关乎互联网自身,而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轷震宇表示:“以我们对长期接触的企业观察来看,传统工业企业的互联网融合之路已悄然进行。互联网已逐步对上游的设计、制造环节产生了影响,并正在加快向企业研发环节渗透,制造服务化、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模式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产业园的创新步伐必须走在园内企业创新的前面,以最迅捷的反应与园内企业共同迎接互联网所带来的融通之势,并携手催生出更多的创新增长点。”
“随着互联网向工业领域的渗透,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云制造等模式已初露端倪,并通过网络中心的大数据处理,实施远程监控、预警等功能。而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日臻成熟,‘产业互联网’在一些大型行业已初具兴起的条件。”姚洋表示。
轷震宇表示:“基于这些变化,华夏幸福坚持‘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打造过程中,从两个层面推进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融通创新。一方面我们将打造融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智能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用户体验体系、垂直电商和跨界电商平台,以及中试试验平台。这些平台体系不仅将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还将为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浪潮中赢得先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不足,华夏幸福更希望造出产业发展新动力的‘创新血液’。我们的孵化器正在从生物医药、文创、新材料,以及移动互联等多领域挖掘‘创新的源泉。’”
从宏观视角观察,中国整体尚处在工业化社会。不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新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深刻颠覆了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指出:“实体经济依旧会扮演基础的角色,而创新作为企业的最宝贵资源之一,每个企业都需走上创新的道路。”
通过聚集、整合多样化的商业、产业、资本等外部资源,华夏幸福将衍生出各色各样的传统业态和创新业务,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创造出永续发展的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相信在融入“新常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华夏幸福,基于中国企业在创新路径上的市场需求,未来也会有更多服务型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soft.chinabyte.com/496/13122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