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还是来回顾一下晶体管的发展历史。1947年12月16日,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布拉顿(John Bardeen)和怀特·巴丁(Walter Brattain)成功制作第一个晶体管,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之后1950年,肖克利又开发出了双极性的接面晶体管,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晶体管。
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Shockley William Bradford)
那么是什么技术促使了处理器能够有如此大跨度的革新呢?全新的45纳米High-K金属栅极技术应该说功不可没。考虑到晶体管密度较大容易引起漏电的问题,因此全新的45纳米处理器引入了晶体管绝缘层和开关闸极降低晶体管的漏电情况,而正是这些技术促使技术人员可以采用更为密集的方式进行晶体管的植入。
对比之前的65纳米工艺产品,虽然英特尔公司已经竭力试图将传统的二氧化矽闸极电介质的厚度降低至1.2纳米,大小仅为5层原子厚,但由于晶体管本身缩至原子大小尺寸时,耗电和散热也会同时增加,从而产生额外的热量和功耗。因此如果不能够找出新替代材料的话,进一步减少厚度,会造成闸极电介质的漏电情况明显增加,成为进一步降低晶体管体积和单位面积内数量的瓶颈。
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在大幅降低漏电情况的同时尽可能提升整体效能,英特尔公司也加入了上文中提到的High-k(铪Hafnium元素为基础的物质)新材料用以制作晶体管闸极电介质,取代了沿用已经40年的二氧化矽。而此举也令驱动电流增幅达到20%以上,在提升晶体管性能的基础上减少漏电情况达10倍以上。
另外,再来说说时下流行的环保概念。英特尔公司承诺自采用新一代High-k金属栅极45纳米工艺开始,英特尔未来的处理器将全部采用无铅化的设计,因此也将更加绿色环保。
那么说到这里,迅驰2代平台搭载的45纳米处理器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编辑认为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功耗、更小的发热量和更为绿色环保四大改进最为耀眼。
好了,编辑知道您可能已经对这些复杂的技术术语感到厌倦,那么接下来的一页就让我们直观一些,对全新的45纳米处理器进行性能的测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