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展示首款Fusion架构处理器
APU这一融合架构下诞生的新名词我们已经见惯不怪了。毕竟期诞生时间距离现在已经有4-5年左右的时间了。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跳票之后,2010年下半年AMD终于掀开了APU的面纱,将Fusion计划的成品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笔者也有幸成为了APU的首批见证者。虽然首批公开的APU仅仅是定位在低功耗级别的产品。但从其性能表现来看,确实不同凡响。只不过限于NDA的限制笔者还不能过多透露而已。
AMD的APU终于迎来了曙光
需要指出的是,APU可不是简单的将GPU与CPU用技术手段整合在一个芯片上,而是把CPU、GPU从架构底层彻底融合在一起,而不再是简单的物理芯片整合。这也就是说CPU即GPU,GPU即CPU,与前边说的Sandy Bridge一样,两者是协同工作的。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处理器的运算效率。
掀开顶盖的APU处理器核心
Fusion APU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消除现有平台上各部分之间的互连瓶颈。北桥模块和内存控制器都已经集成在CPU内部,但是二者之间、内存控制器与内存之间的带宽都只有17GB/s左右,北桥模块与GPU集成显卡之间的带宽更是仅仅7GB/s左右,已经成为瓶颈,特别是集成显卡与内存通信时需要绕道北桥部分。
Fusion APU将它们全部整合到一个Die之中后,带宽就不是问题了,GPU图形阵列、UVD解码引擎与北桥模块、内存控制器之间的同道高达27GB/s左右,内存控制器和内存之间同样有27GB/s之多。
如此一来,GPU与内存之间也可以直接通信,带宽增加了三倍,即使是同等规模的GPU也能获得执行效率上的显著提高,而且跨芯片通信所需的额外延迟和功耗不复存在,整体封装面积也更加小巧。
APU核心照片
APU与Sandy Bridge的到来,开启了处理器的并行计算时代,为处理器的性能增长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绝对可以算的上是革命性的产品。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他们都是第一代产品,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性能提升较小,软件支持较少等。待到这些问题解决之后,融合架构必然会成为处理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