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三年前哗动业界,又迅速归于沉寂的“英特尔EFI平台”技术,如今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不过,这一次它来得更加具体,不再是空泛的理论和愿景,而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产品解决方案。这表明,英特尔对于EFI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意志依然坚定,而在具体的推广策略上则明显谨慎和务实得多了。
6月21日,在大连第五届“软交会”上,英特尔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基于英特尔EFI 平台创新架构的“随芯恢复(Intel® SRT)”技术,并与精英电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基于该技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主板产品。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陈伟锭,英特尔企业和媒体产品部总经理杨明儿博士、精英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板卡事业处副总经理暨中国区总经理刘达威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OEM厂商、渠道代理商、第三方独立软件开发商、及媒体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
根据英特尔的描述:随芯恢复技术是一款内嵌于主板的集成备份和恢复工具。此外,英特尔®随芯恢复技术的开发是英特尔平台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通过创新的平台软件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英特尔先进的处理器和芯片组技术。该技术基于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UEFI)相关参数。该参数定义了操作系统与平台固件间可扩展接口。符合UEFI标准的BIOS为固件层级的创新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通俗地讲,随芯恢复技术就是在主板Bios里集成了硬盘镜像备份和恢复功能,这样当电脑系统遭遇故障不能启动里,可以通过它快速恢复以前的系统备份。单从功能上来看,随芯恢复是一种简单的系统镜像工具,与目前许多笔记本电脑的“一键恢复”或者软件镜像工具的功能相似,甚至也许不及后者强大。而从技术区别上来看,随芯恢复与主流备份最大的不同仅在于它是集成于主板Bios内的。那么,英特尔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推出这种看似简单的功能,并且与主板厂商共同推广呢?随芯恢复与曾经的EFI计划有着哪些渊源?
可扩展固件接口(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即EFI)是由英特尔在2004年首次提出并倡导的一种在未来的类PC的电脑系统中替代BIOS的升级方案。由于传统BIOS在PC系统中延续多年,技术上没有实质的改进,造成兼容性差,维护和扩展不便,技术落后等问题。这迫使英特尔在开发更新的处理器时,都必须考虑加进使效能大大降低的兼容模式。而新的EFI则采用结构化C语言编写,可视化操作,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强的诸多优势。甚至于,通过EFI,将可实现初级的操作系统功能,完成诸如上网、文件管理等功能都不在话下。虽然有这些好处,但由于英特尔在推广EFI标准时的限制平台特性以及产业的固有链条等问题,因此在近几年内发展都十分有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尽管如此,从去年起,通过英特尔在英宝通方面的广泛努力以及产业环境的发展,EFI的发展之路又现出逢回路转的迹像。而此次推出的随芯恢复技术,虽然仅仅是EFI应用的小试牛刀,但它却可以看作是英特尔精心选择的一个突破口。一方面,简单的电脑恢复功能对于数量庞大的电脑初级用户以及中小企业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从而促进下游主板厂商愿意推出相应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它也使主板BIOS向EFI的迁移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正如精英电脑板卡事业处副总经理暨中国区总经理刘达威在发布会上所透露的:带有随芯恢复技术的主板等于为BIOS底层埋入了一个launcher(启动器),虽然目前随芯恢复技术功能还不够强大,但在未来却有机会通过这个启动器配合英特尔的芯片组进行功能的扩展。将来有望在高端主板上加入EFI技术,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英特尔推广随芯恢复技术的用心良苦。EFI取代BIOS是英特尔的长远目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而随芯恢复是英特尔朝目标迈出的试探性一步。接下来的选择很大程度要交给市场的检验,如果这一技术取得了成功,那么我们有望看到EFI计划的加速推进,那么也意味着统治几十年的BIOS被取代为时不远。不过从随芯恢复技术本身来讲,笔者认为目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功能过于简单,且与现存的系统备份功能相比无法体现更多优势。二是系统的备份需要手动来完成,无法实现动态的数据备份更新,这对于初级电脑用户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麻烦。
英特尔®随芯恢复技术简介
英特尔®随芯恢复技术是英特尔公司针对中小企业和家庭用户所定制的简单易用的磁盘备份和还原的解决方案。它基于英特尔® EFI 平台创新架构,嵌入在支持该解决方案的主板中,无需安装,使用简便,适合于各种场合下的磁盘备份和还原操作。同时它基于英特尔平台管理技术架构,可以扩展至功能更加完备的英特尔®英保通™平台等其他解决方案。英特尔®随芯恢复技术完全基于固件层技术,因此能够不依赖于操作系统,也无需任何启动光盘或者数据恢复盘,即可数据备份和还原功能。数据镜像创建和还原过程简单易用,基于图形的用户界面只需三步即可完成整个备份或还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