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
导读:据最新一期的《02138》杂志(注:一份由哈佛大学毕业生开办的非官方独立杂志)报道,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被称作是“比尔·盖茨第二”,年纪轻轻就拥有巨额财富,他的创富故事让许多人津津乐道,但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让人不禁怀疑:光环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
疑点重重的诉讼案
波士顿一家法院目前正在审理一起有关Facebook的诉讼案,案件的原告是三名哈佛毕业生:卡梅隆·温克莱沃斯(Cameron Winklevoss)、泰勒·温克莱沃斯(Tyler Winklevoss)和迪维亚·纳兰德拉(Divya Narendra)。原告声称,2002年,他们筹划创建在线社交网络(即后来的ConnectU),在筹建的过程中,他们聘请扎克伯格完成编程工作。但扎克伯格并没有按照约定完成他的工作,而是将他们的创意盗用,自己建立了一个社交网络。
为了证实原告的说法,法院已经派出了数据专家,彻底清查扎克伯格的计算机硬盘,搜寻相关的代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证据。如果法院发现了相应的证据,原告要求接管Facebook,并获得相应的赔偿,如果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这起诉讼将有可能被驳回。虽然一些媒体认为原告的诉讼只是为了钱而已,但据一些了解内情的人士称,案件并非那么简单,扎克伯格的确需要证明他的清白。
扎克伯格入伙社交网站计划
早在上大学时,卡梅隆·温克莱沃斯和泰勒·温克莱沃斯这对双胞胎兄弟就开始筹划创建一个在线社交网络,希望能把哈佛的学生都联系在一起。主攻应用数学的迪维亚·纳兰德拉是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好友,也是这个计划的创始人之一。2002年12月,纳兰德拉把创建在线社交网络的想法告诉了温克莱沃斯兄弟,三人一拍即和,着手创建网站,并将其命名为“哈佛联谊会”(Harvard Connection)。
不巧的是,这三人对编程都不在行,他们需要聘请程序员来实现他们的想法,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创意告诉给别人。2003年11月,网站的筹建工作已经完成大半,但他们聘请的一个姓高的程序员打算退出,编程工作需要另找他人,而他们找的人就是扎克伯格。几天后,扎克伯格就与“哈佛联谊会”团队进行了沟通,并准备接手编程工作。
蹊跷的推搪
卡梅隆在证词中称,“当时,扎克伯格对创建社交网络的想法非常感兴趣。我们也一再告诉他,一定要保守秘密,我们一定要成为第一个在线社交网络,这非常重要。”原告称,他们甚至给了扎克伯格选择入伙的方式,直接拿报酬或者入股都可以。扎克伯格的律师否认了原告的说法,但高姓程序员作证时却表示,“我告诉扎克伯格他们愿意以工资的方式支付酬劳,也愿意拉他入伙。他当时显然非常高兴,并且告诉我,他愿意入伙,因为他认为这个网站有可能赢得大量用户。”
原告称,大约2003年在11月12日,扎克伯格开始编程工作,十天后,扎克伯格发邮件给内兰德拉,称网站编程已基本就绪。他在邮件中称,“大部分编码工作都已完成,等我把图片搞定,我们就可以开通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之后的两个月,扎克伯格没有再露过面,并以多种理由推托搪塞,拒绝交出编码。内兰德拉称,“卡梅隆写邮件给扎克伯格,问他网站编程进展如何?扎克伯格回复称,大概还需要几个星期。”
创建Facebook
12月中旬,三名原告与扎克伯格终于见面,但编程工作仍未获得实质进展。接着,2004年1月14日,扎克伯格通知原告,他已经参加了另外一个项目,但并未说明这是个什么项目上。2月4日,扎克伯格推出了Facebook,随即大获成功,而“哈佛联谊会”却胎死腹中。
哈佛法学院教授约翰·佩弗雷(John Palfrey)表示,创意本身并非成功的关键,如何执行创意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Facebook推出的时候,在线社交网络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当时已经有了Friendster。言下之意,扎克伯格的成功并非源于盗用他人创意。不过,另一位哈佛学生阿伦·格林斯潘(Aaron Greenspan)却表示,“我不知道扎克伯格是有意抄袭别人的创意还是纯属巧合,但我知道他不诚实,我亲眼见过他说谎。”格林斯潘早在2003年8月就创建了一个名为“houseSYSTEM”的哈佛社交网络,当时,扎克伯格还是这个网站的用户。不过,格林斯潘也承认,社交网络的概念并不新,早在1997年就有了。
目前这起诉讼案件仍未作出裁决,但可以预料的是,扎克伯格的纸上财富将会十分的“来之不易”。(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