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时至今日,Intel 45nm制程处理器已经完成了换代交接工作,基本取代了原有的65nm制程E6000以及E4000系列。在双核领域,这个壮举由基于Wolfdale核心的E8000和E7000系列达成,前者取代E6000系列镇守高端双核阵营,后者则凭借更突出的性价比令E4000系列淡出主流市场。
对于E6000和E4000系列,想必部分用户已对它们的规格特性了如指掌,E6000系列除了级别最低的E6300之外,其余都拥有完整的Conroe核心,内建16way 4MB二级缓存,而E4000系列似乎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削减而来,二级缓存容量和连接路数减半,因此与前者相比在同主频率下执行效率有所降低。Intel也正是运用这种方式在实质上区分不同的产品定位,否则在E4000系列依然具有不俗超频潜质的前提下用户将没有理由购买价格更昂贵的E6000系列产品。
进入45nm时代,托摩尔定律的福,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在处理器核心内,这主要体现在二级缓存的规格上。现在Intel一颗完整的原生Die能够具备6MB 24way的二级缓存,同时还有两组浮点单元和整数单元,这便是今天我们在市场中随处可见的Core 2双核E8000系列处理器。
有完整就有阉割,无论处理器芯片还是图形芯片,甚至其它功能芯片,几乎无一不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划分出档次的。E8000的完整意味着售价不菲,普及型E7000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就如同E6000与E4000的关系一样,E7000的二级缓存也由E8000的基础上减半为3MB 12way,起始外频由333MHz降低至266MHz,价格定位与当时的E4000相符。
通过之前的测试,我们得知E4000系列的执行效能与E6000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人们有充足的理由不惜金钱选择后者来获得更强的性能,再加上两个系列之间仅200~300百元的价格差距,前者并没有展现出诱人的性价比。而这个现象在E8000和E7000之间是否仍然存在,用户会不会再次为几百元的差价和可观的性能差异举棋不定,今天我们将使用丰富的测试软件,综合客观地为读者解答这个问题。
●测试样品E7200与E8500简介
本次参与测试的处理器为一颗E7200和一颗E8500,均为ES版。两者倍频相同,外频相差一级。由于测试样品资源有限,测试中的E8200需要将E8500降低至8倍频来模拟,同频下它们属性完全相同。
通过处理器背面的电容和排阻的构成即可轻易辨别这两个系列的处理器。由于E8500有较多的缓存通过FSB连接到MCH芯片,则相应需要更多的组容元件维持信号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