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候,谷歌高效运转的测试系统都会进行几十个这种改进。谷歌在全世界专门雇佣了上百人,这些人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判断更改后的结果是更好还是更差。但谷歌还有一个更大的测试团队,这就是成千上万的谷歌用户,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了这项长期的质量实验。
每当工程师想测试一项技术调整时,他们会在一小批随机用户中运行这些算法,而绝大多数的用户扮演的是参照组的角色。需要测试的更改太多,因此谷歌放弃了一次只测试一项技术调整的策略。搜索质量工程师帕特里克·赖利(Patrick Riley)表示:“在大多数搜索过程中,你同时都处于多个‘实验组’和‘参照组’之中。”但他随后又做出了更正:“事实上,所有搜索都被卷入了实验之中,因此用户每次用谷歌搜索,都作了一次‘小白鼠’。”
这种灵活性——增加信号、更改代码、立即测试的能力——就是谷歌团队为什么说他们可以应对来自必应、Twitter和Facebook的任何挑战的原因。事实上,在过去的六个月中,谷歌进行了200多项改进,其中一些似乎在模仿(但超越了)它的竞争对手(谷歌表示这只是巧合,称其多年来一直在增加新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实时搜索。
佩奇数月前曾表示谷歌应该每一秒钟都搜索整个网络,因此使这一功能备受期待。当用户搜索具有时效性的话题时,谷歌结果页面的10个蓝色链接中会有一个“最新结果”框。该框带有拖动条,显示的是从新闻媒体、博客和Twitter等获得最新内容。同样,谷歌使用信号来确保最有用的tweet(Twitter上发布的消息)出现在实时信息框中。
除了实时搜索,谷歌还引入了一项新功能,称作“Goggles”。该功能可以将用户手机上拍摄的照片视作搜索请求。谷歌一直努力将搜索变成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Goggles”也是该努力的一部分。有了摄像和语音识别功能,智能手机就会变成你的眼睛和耳朵。只要找到正确的信号,任何东西都可以变成搜索请求。
成功的根源:雇佣合适的人才
谷歌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带宽为公司提供了无可争辩的优势。有人声称这种优势使创业公司无法对其发起挑战。但曼博表示,谷歌成为领导者并非仅仅因为其基础设施。他说:“最、最、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雇佣了合适的人才。”
按照所有的标准,陆奇都是算得上一名合适的人才,他是一位48岁的电脑科学家。曾经与陆奇在雅虎共事的曼博表示:“我对他怀有最高的敬意。”但陆奇去年初离开了谷歌,前往微软担任必应团队负责人。在被问到他的使命时,穿着牛仔和必应T恤、身材瘦小的陆奇字斟句酌地轻声答道:“我们需要始终记住这是一个长久的旅程,这一点极其重要。”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我不会离开”的神情,就像电影《杀死比尔》中的乌玛·瑟曼(Uma Thurman)一样。
在过去十年中赢得了浏览器战争的微软,在搜索方面似乎怀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想法,因为它确信用户除了谷歌算法还需要别的东西。微软搜索发展主管哈利·沙姆(Harry Shum)表示:“如果我们不对算法进行更改,将很难与现在的赢家抗衡,但我们打算对算法进行改进。”
然而,即使必应对算法进行改进,谷歌很可能做出同样的更改。这就是谷歌成为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的原因,它已经开发出了一个足够敏捷的机器,以致可以吸收任何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创新——同时提供着对手无法匹敌的高质量搜索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发明一种买机票的新方法,但只有谷歌知道如何找到Mike Siw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