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二 手| 模拟攒机| 代理商大全| 方案查询| 手机| 笔记本| 视频| 软件下载| 排行榜| 经销商| 全国行情| 招聘|小游戏| 黄页| 博客| 商城

联想三次突围 柳传志能否再次力挽狂澜?

中关村在线西安站·三秦IT网 作者:ZOL 编辑:白林 04-14

  总结二十五年来联想经历的风风雨雨,柳传志得出结论,企业渡过难关要靠自己的本事。既懂行业,又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在逆境下生存的能力会更强

  2009年2月5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元庆重新担任首席执行官。二十五年前,柳传志一手缔造了联想;五年前,柳传志将联想的帅印交给“弟子”杨元庆。如今,当联想再一次站到“悬崖边”的时候,柳传志又重新出山。

  联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这二十五年中,经历的风浪不计其数,多次站到“悬崖边”。从上世纪90年代成功抵挡国际电脑巨头的大举进攻,到2003年的多元化战略失败,2004年并购IBM的PC业务??正是柳传志率领联想一次次突出重围。这一次柳传志还能成功吗?

  复出后不久,柳传志在北京作了一次一个多小时的演讲。演讲中,他侃侃而谈,回顾了联想的历次危机,并坚定地表示:这次危机“最终一定会引导联想进行战略转型”。

  第一次突围,联想1994

  1994年,联想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大危机。在柳传志的带领之下,联想成功突围,在1996年首次获得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第一的桂冠。在联想的历史上,1994年是“战略转折”年 重整组织结构 杨元庆崭露头角 1994年,国家取消了高科技产品进口许可制度,在没有国家保护的情况下,国内IT企业与跨国公司短兵相接。此时的联想“内外交困”:一方面,惠普、康柏等国际巨头长驱直入;另一方面,联想一直以来的大客户——国内机关事业单位的采购势头出现疲软。数据显示,在1989年前后,国产电脑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为67%,而到1993年直降到了22%,几乎溃不成军。柳传志本人也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住进了医院。 面对业绩的下滑,柳传志没有去找外部原因,“别管外面出了什么事,联想要把自己的毛病看清楚。”联想的毛病在于组织结构不合理,销售和进口各自独立,电脑整机的组装销售效率极低。除了联想电脑,联想还销售其他品牌的电脑和惠普打印机等产品。进口由一个副总裁负责,销售由另一个副总裁负责。

  柳传志果断决定调整,将与电脑有关的进口、销售等业务合并到一个部门,即电脑事业部,让29岁的杨元庆出任总经理。杨元庆从联想几百人的电脑团队中选出23人,组建了电脑事业部。如今,这23人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成为联想集团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对原来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大调整,极易引发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调整之后,以杨元庆为核心的电脑事业部成为联想集团的重心,柳传志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事业部的兵就是穿皮鞋的,其他部门的兵是穿草鞋的。万一穿皮鞋的打了败仗,这个局怎么收拾?穿草鞋的能答应吗?”柳传志心里没底。但他决心已下,“只要交给杨元庆,我就一定坚决支持他。” 杨元庆没有辜负柳传志的重托,自他接手事业部后,联想的营业额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联想电脑迅速挤入亚太三强,台式电脑市场占有率位居亚太第二,PC服务器首次进入亚太四强,笔记本电脑首次进入亚太十强。 优化供应链 1995年,经过组织架构的调整,联想初步稳住了阵脚。此时,柳传志马上进行了第二个调整,在这次调整之后,联想真正具备了“中国第一”的实力。

  从1995年到1997年,柳传志和杨元庆研究了电脑的成本构成,得出结论:一台电脑的成本中,元器件占了80%多,人工、推销等费用不足20%。而电脑元器件不断更新换代,价格从上市的那一分钟起,就开始下跌。1996年7月,一片存储器的芯片价格是16美元,在三个月之内跌到了2美元,一个主机板里边有8片这样的芯片。就一个电脑企业而言,如果它在7月以16美元采购芯片,装配成电脑后,花了三个多月才卖出去,一台电脑在一个部件上就亏100多美元。库存的周期越短,成本就越低。所以,柳传志得出一个结论: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联想开始大刀阔斧地调整优化供应链,将可储存部件和不可储存部件严格分开,然后和供应商缩短订货时间。用这样的办法,联想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1996年,联想连续六次降价,《计算机世界》惊呼“联想要跳楼”,“跳楼”的结果是联想的利润大幅度上升。在电脑行业里,通过缩短库存时间节约成本的,联想是第一个实践者。 直到今天,联想黄金供应链还让戴尔、惠普等竞争对手自叹不如。柳传志的联想投资公司里有一个咨询团队,最拿手的咨询就是供应链。柳传志感叹,1995年,联想对供应链的研究过程,就是对行业深刻认识的过程。把这整套经验规范化后,就形成了联想自己的流程,简单而高效。 核心技术之惑 “平心而论,到今天为止,联想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这也是我心有不甘的地方。”柳传志坦言,“研发一项技术大概要投资几十亿美元,要为国争光,联想就死了。” “企业研发一个核心技术,必须清楚它能不能卖出去。”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992年,为了抗衡英特尔跟微软的标准联盟,IBM、苹果、摩托罗拉三家公司联合推出了一款新电脑,叫PowerPC,这款电脑的性价比要好于竞争对手,但市场不买账,落败而归。原因在于:英特尔和微软战略明确,把电脑的兼容性放在第一位,PowerPC与别的技术不兼容,那三家企业没有看准市场,所以失败了,上百亿美元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柳传志给联想制定的技术路线是产品技术:先摸准市场需求,再用成熟的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一切为了市场。1998年,因特网流行以后,大家都想上网。但当时个人上网很麻烦:买电脑后,要打开机箱网卡,再装上网软件,还要去电信局登记。针对这一情况,联想研发了“一键上网”产品“天禧”电脑,事先把网卡和软件都安装好,并和电信部门进行合作,客户买天禧电脑,按一个键就能上网。“一键上网”产品让联想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8%。后来,沿着这个路,联想又做了“一键恢复”电脑,占领了大片市场。这些产品技术使联想电脑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4%~15%,在中国没有大幅度地下降。 有媒体评论,从1994年到1997年,柳传志从一个创业者成了一个商业领袖,联想从一家普通企业,成为电脑行业里具有支配地位的领袖企业。柳传志自己总结道,经过了1994年的战略转折,“我对杨元庆和很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说,在实践之中,我们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企业,包括制定战略,团队建设,员工激励等;我们也懂得了电脑行业的规则。而且,我们总结这些经验,将流程科学化,就可以自己写菜谱。”

本文导航:
文章评论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三秦IT网在线论坛 商家注册 商家列表 人才招聘 硅谷BLOG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32Bit颜色、FLASH Player 6.0、IE6.0或Firefox1.5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Copyright 1999 - 2009 3QIT, All Rights Reserved 三秦IT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7135号